初看这本书时被前面的六个序言深深吸引,但在看开篇正文的时候又总是静不下心来,主要原因是书中前半部分“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对一些显而意见的根本道理一直反复强调,让人误以为很啰嗦。。后面还是在管理学之父的名声和六个序言的魅力吸引下,反复翻了很多次,最终也所幸耐心的读完了。从刚开始的抗拒读不下去到后面的每页都有几句经典名言让我犹如醍醐灌顶,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收获是巨大的。之前看过的《10人以下团队管理手册》主要是教如何管人,而这本书更多的是讲如何成为卓有成效、优秀的高管。以下便结合书中内容和自身角度的理解来写读后感总结。
这是读书时的笔摘,只摘抄了部分,因为书中经典语录实在太多,每一页都能摘抄很多让人受益匪浅的句子,可以放枕头边经常看,得细嚼慢咽才能体会其中韵味。
原文笔摘
- 必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完成任务,自觉做出贡献,自觉追求工作效益
- 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动力,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效性,及他在工作中是否能有所成就
- 再伟大的智慧,如果不能应用在行动上,也就只是毫无意义的资料
- 若某人在某一重要领域具有一技之长,就要让他充分发挥这一特长
- 我们只有通过工作的手段来充分发挥人的能力,而不应该期望人的能力突出提高
- 我们既不能增加资源的供应量,就应该设法资源的产出量。所谓有效性,就是使能力和知识资源能产生更多更好成果的一种手段
提问下属:
1、你认为我们组织的领导对你的工作应该了解些什么,你对我们这个组织有什么看法,你觉得我们还有哪些尚未开拓的机会。你觉得我们有哪些尚未察觉的危机。还有,你希望从我这里知道些什么。
2、请你想想看,我常做哪些浪费你的时间而又不产生效果的事情。
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作为管理者身居要职,常常会有各种琐事要处理,容易把时间消逝在事务之中;由于其工作核心是管理下属为他人提供工作动力和资源,大部分知识也被组织内部吸收;长期在组织内部看不见外界变化,有些管理者沉迷于其职位上升地方的经验、方法和思路,总是用老一套思维处理事情,更是容易导致眼光狭隘。这些问题是大部分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互联网行业几年一个变化,10年一个翻天覆地,我们除了认真对待工作外也要主动与外界联系,时刻保持学习,思维和认知都要跟得上社会发展和行业创新改变,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也是需要不断学才能学好的,这是我看完作者引言的一个感受,下面是书中正文成为卓有成效管理者的五个习惯。
卓有成效的五个核心习惯:
-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他们所能控制的时间非常有限,他们会有系统地工作,来善用这有限的时间。
- 有效的管理者重视对外界的贡献。他们并非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成果而工作。他们不会一接到工作就一头钻进去,更不会一开头就探究工作的技术和手段,他们会首先自问:“别人期望我做出什么成果?”
- 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他们还善于抓住有利形势,做他们想做的事。他们不会把工作建立在自己的短处上,也绝不会去做自己做不了的事。
- 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在这少数重要的领域中,如果能有优秀的绩效就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他们会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设定优先次序,而且坚守优先次序。他们知道:要事第一。重要的事先做,不重要的事放一放,除此之外也没有其他办法,否则反倒会一事无成。
- 最后,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做有效的决策。他们知道有效的决策事关处事的条理和秩序问题,也就是如何按正确的次序采取正确的步骤。他们知道一项有效的决策,总是在“不同意见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它绝不会是“一致意见”的产物。他们知道快速的决策多为错误的决策,真正不可或缺的决策数量并不多,但一定是根本性的决策。他们需要的是正确的战略,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战术。以上这些就是管理者卓有成效的要素,也是本书的主题。
掌握自己的时间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个名言我记得是小学书本就教导的知识,遗憾的是我今年才明白时间的珍贵和重要性,二十弱冠之年已过小半轮,不论是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各学术领域还是为人处世、表达沟通、专业技术等综合能力,要提升的实在太多,如果工作和生活上的各类事情没有处理好,或者对时间管理没有一个概念,每天漫无目的地忙于事务,在精神上不仅对未来忧心忡忡,身体上更是不堪重负,重要的是时间浪费了,什么事都没干好就别说学习提升了,所以掌握自己的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何对时间进行有效的管理呢?
对时间的管理步骤是记录时间——>管理时间——>统一安排时间。
为什么要记录时间?因为我们有大量时间都被无效无用的事情浪费了,如不必要做且没有成果的事情,可以由别人代劳也不影响的事情,除了这些事情外还要反思自己有哪些地方浪费了别人的时间如开会。这些事情基本上每天都在发生,但由于整天都在忙、加上时间久了就容易忽略掉,所以我们需要记录时间。目前我用的是番茄工作法和清单记录,
怎么管理时间?当我们把时间记录好后,重要和不重要的事情就显而易见了,这时候我们就要把时间花在有价值有效的事情上,减少非生产性工作,然后再妥善利用剩下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集中到某个整块时间专注精力。关于整块时间以前也一直是这样去做的,但我是不论事情重要次要都集中一起整理,所幸书中有提及整块时间的运用,“在一整块的时间来集中精力处理重要的事情,随手解决次要的事件,会使生活更加轻松”,后期就去试试这个方法,期望日后处事能更高效。
我能贡献什么
管理者应自问“我可以做出什么贡献”,为什么他能成为领导,而你不能,我觉得影响最大的不是技术、能力、口才等专业知识,而是对公司的贡献,这是我工作几年中观察到身边被提拔的管理者大都是为公司做出重要贡献的,什么是贡献呢?创造直接成果、例如业绩、销量、利润;树立价值观并反复确认,无目标则混乱;为公司培养开发明天需要的人才。重视贡献才能看到整体绩效,更重视外部世界,才会凡事都想到顾客才能服务好对象
我常常自问,我能为公司做什么?我能为公司创造哪些价值?我能为公司贡献些什么能为老板分忧吗?我的工资对的起我的付出吗?这些灵魂自问无时无刻激励着我对待工作的态度,虽偶尔会迷茫懈怠,但我愿意为公司做贡献的精神不会磨灭。
书中对高管的定义是不只强调自己权力,更应重视贡献和作出结果,这句话我想是每个管理者都铭记在心的岗位责任感。
除了对公司和工作的贡献,在对待员工上我们也应做出贡献。在工作交接中要做好上下级沟通对接,做好有效产出;在团队协作上要让别人了解自己,让知识能为别人所用为公司培养人才,虽然很多人都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是身为主管如果没有带领团队进步提升的气魄与胸襟,团队必将一盘散沙难成气候。

最后我们还要在会议上做出贡献,开会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拖拖拉拉东扯西扯,所以我们应明确开会目的,围绕开会核心主题集思广益为会议贡献做服务,高效会议不仅能解决好问题提高团队产出效率、也能节省大家宝贵的工作时间。
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以前我总觉得用人所长只是发挥下属的能力,但书中还讲了两个新颖的观点对我非常受用,一是发挥上司的长处调动领导的积极性,学会倾听和观察,用上司能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议,按顺序先说他擅于理解的想法,只要上司能力足够有所升迁,下属也能有相应的机会。还有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大胆、带着勇气、面对限制找事去做,顺应自己的特点,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做下去,组织效益整体增长。在发挥上司长处目前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因为上司的眼界和格局看的更高更远,可能提的意见还没上司考虑的全面,所以这块是我后期重点要加强学习的地方,希望早日能帮上老板提供一些可靠的建议。
除了发挥下属、自己和上司的长处,书中还提到要注重其他部门同事的关系维护,及主动接触并利用其贡献。“对管理者的有效性而言,最重要的的人物,往往并不是管理者直接控制的下属,而是其他部门的人,即所谓“旁系人士”,或是管理者本人的上司。一位管理者如果不能与这些人主动接触,不能使这些人利用他的贡献,他本身就没有有效性而言。”这句话值得我反思,因为在外部交流方面除了工作问题上对接,其他很少打交道,像销售部能提供一些客户打交道后的建议,如何成交客户、客户群体近期有哪些变化都是我能主动打听到且对工作有意义的信息,后期一定要利用起来。
要事优先
关于要事优先这个概念已经在很多书籍中看到,但本书中的要事优先主要围绕工作领域而写,看完还是大有裨益的。这里主要回顾两个重点,摆脱昨天和考虑先后次序。
摆脱昨天
摆脱昨天这块主要有两个心得,第一是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干出小有成就的事,可以一时兴奋庆祝,但不能沉迷于过去的欢呼声中,我们还有更多需要处理的要事等着要干,所以我们要为未来做决策不为过去欢呼,摆脱已经不再有价值的过去,把今天的资源投入到创造未来中,推陈才能出新。第二是新人做老工作、人才开辟新工作这个概念,让我顿然醒悟,这就好比于一万小时定律指专注于某件事一万个小时你也可以成为专家,但工厂里那些工人、或长期做事不思考,做一辈子也很难有所成就,这里的要事一定是重要创新的事而不能是机械式的紧急不重要的事。
今日=昨天的决策+行动的结果,这个公式为什么不是昨天的决策+行动的结果=今天呢?这就涉及到责任问题,从左往右看是因为昨天的决策导致了我今天的失败,我可能只把问题怪在昨天,可是昨天已经过去了,今天的我很难有动力去想着改变,更多的是懊悔昨天为什么会这样决策。再看看今天我的失败是昨天的决策和行动的结果导致的,这个原因是反思当下的自己,而非昨日的自己,当你把责任归咎于现在的自己时,你不得不去做出行动并改变自己了。聊到这里时,我不得不感叹德鲁克“管理学之父”的厉害。一些根本的道理能让我反思很多需要重视和改进的点,我想这是我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先后次序的考虑
关于这个板块我觉得用思维导图看的更简单明了,“目标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我看书中内容时没有过多思考,但后来在刷到雷军视频的时候我倒是对这句话深有所思了一番。

临睡前刷抖音关注了下雷军,一个视频是讲述自己上大学时改变他人生的第一本书是硅谷之火,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在操场独自思考逛了几圈,从那时候他就励志创办一个伟大的公司。后面又刷到一个近期的视频,被采访时他觉得自己虽然在别人眼里看起来是成功人士,但其内心却因为40岁没创办一家伟大的公司而感到挫败,我想这股感叹和雷总大学时看完书后那段熊熊燃烧的热血有关。在看成功学励志学书籍的时候我也曾在一段时间内斗志昂扬,妄想打起精神拼搏奋斗像那些成功人士一样造就一番辉煌的事业,但现实终究不易,一回到生活中的琐事工作中的繁忙和各种实际困难,那种激情和热血也慢慢随之平息了。
再看看雷总这场激情热血从大学持续到了现在,小米重新定义了了智能手机行业高性价比的新开端,且在国内外都有大量忠实米粉,就算如此成功还没有忘记当时的梦想和初心,今年宣布最后一次创业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这场进军新能源的创业并非一时热血,他从13年和马斯克交流后就开始布局,投资新能源汽车行业各类机构公司,他为梦想去做的事情让人由衷的敬佩,在我心里也是最伟大的企业家之一,所以他的例子可能让我更真心实切的悟到了目标要高的意义。
我联想到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三十岁之前的六年里多学习各领域知识提升丰富个人见解和思想,能三十而立成熟稳重有洞见就知足了。对比雷军的经历,再看看自己时常担心目标太高容易动摇从而导致放弃,在目标上只求安全和方便实在是太安逸太得过且过了,如果没有非常难以实现的目标,又怎会全力以赴、竭尽全力的去努力呢。在大目标信念的前提下去竭尽所能的拼搏,就算没有完成目标,期间的努力也会有与付出相对应的收获,而目标过小,虽容易完成却容易懈怠且等晚年必会因为平庸的人生为当年没有好好奋斗感到懊悔。
当然这里扯远了,本书中先后次序的考虑主要还是让我学会了对待事情、机会、方向、目标、时间、决策等都要有主次之分,以上只是一时的感慨。
关于决策
有效的管理者不做太多的决策。他们所做的,都是重大的决策。他们重视的,是分辨什么问题为例行性的,什么问题为策略性的,而不重视解决问题。他们的决策是最高层次的、观念方面的少数重大决策,他们致力于找出情势中的常数。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什么时候应依据原则做决策,什么时候应依据实际的情况需要做决策。最费时的不是决策的本身,而是决策的推行。
决策的五个要素
- 要确实了解问题的性质,如果问题是经常性的,那就只能通过一项建立规则或原则的决策才能解决;
- 明确决策的目标是什么,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界限,即边界条件
- 研究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是什么,需满足什么条件?考虑妥协、适应以及让步事项,使决策能被接受;
- 决策时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能付诸行动;
- 在执行的过程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常犯错误:
- 误将“经常问题”视为一连串的“偶发问题”;
- 误将真正的新问题视为旧病复发,因而仍旧应用旧原则;
- 对某些根本性的问题的界定似是而非;
- 只看到问题的部分,没看清全貌。
有效的决策
个人见解和决策的关系
做决策不能靠直觉先下结论再寻找事实论证,必须先有事实再来检验看法,有效的决策在多种不同且互相冲突、旗鼓相当、优劣互见的见解中产生,正确的决策要建立在各种不同意见,充分讨论的基础之上。
反面意见的运用
为什么该有反面意见?
- 保护决策者不至于沦为组织的俘虏,每个人都希望决策对自己有利,引起争辩、掌握实据和经过深思熟虑的反面意见可以打破这个陷阱
- 反面意见本身,正是决策所需的“另一方案”,在两边的辩论中去寻求真相,能让人客观辩证的看待问题
- 反面意见可以激发想象力,尤其是面临“不确定性”极高的情景,就需要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如何运用反面意见
- 避免被“似是而非”的看法所征服。
- 能得到“替代方案”,以供他选择和决定;他也才能在万一决策行不通时不至于迷惘。
- 再次询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做决策,如果保持现在情况会继续恶化,那就必须做出新的决策,评估新决策,思考会有什么风险和收获,不做可能会有什么损失。
- 对待愚蠢意见时不要用情绪来嘲讽别,因为每个人的立场不同所以无所谓对错,只需要了解适合与否。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思维导图下载
链接:https://share.weiyun.com/gKFCgb4o 密码:jxx9gi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sem分析网观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mfenxi.com/739.html;若上述素材出现侵权,请及时联系站长semfenxi@123.com删除处理